听了皇甫嵩之言,王允露出一丝腻重的表情,轻叹一声。
“唉,义真,好生养伤,允便不打扰了。”
说完冲皇甫坚寿点点头,示意他自己问完了,可以带他离开了。
出了皇甫家别院,入了自己的马车,王允脸上的凝重突然消失,反而露出浓浓的笑意。
他捋着胡子,心道袁公入主雒阳之日,近矣!
如今董卓对他信任不疑,朝中一应事务,皆交给他打理,只要有兵马进入雒阳,东面站住虎牢关,西面站住函谷关,雒阳变可巩固,到时候袁公驾临雒阳,他便是第一功臣!
想着想着,王允快速回府,给袁绍写信。
同时,函谷关失守的消息,也开始在雒阳城内快速传播,而且流言之中还有叛军即将攻打雒阳的消息,更是令城中各个阶层的人员都人心惶惶,因为董卓调走了太多的兵力,雒阳城防备根本就不足。
事情经过几日发酵,还是第一时间便传到刚刚到达句阳县的董卓那。
董卓当即召来军师李儒,询问该如何是好。
李儒稍作思索,道:“主公,韩遂叛乱,致使三辅之地岌岌可危,三辅之地,乃是主公收缴钱粮之地,不容有失,为今之计,只有即刻回援,若主公还想南征,至少也要放弃南阳,调南阳之兵回援。”
董卓皱着眉头,做思索状,“看来,只能让文和回雒阳主持大局了。”
而南征,如今定陶就在眼前了,董卓甚至都一刻都不想等了,哪里想撤军。
“待我修书一封,令贾诩回京,咱继续进攻汝南,听闻渤海王在梁国已与袁绍开战,我军应趁势攻取济阴,策应渤海王!”
李儒虽然不理解董卓为何如此推崇渤海王,但也不敢忤逆他的意思,当即献上计策,“主公,臣已有三攻定陶之计,保叫那张杨措手不及!”
“好!军中之事,文优多多费心,诸位将士,皆可调配!我先给文和书信!”
董卓说着,正打算写信,田景突然匆匆入内,将一封信函交给董卓。
“主公,贾诩之信。”
“文和与咱到底心意相通,咱正想给他写,他倒先咱一步了。”董卓说着,拆开信封。
看了信中内容,却呆在了原地。
李儒见状,便问:“主公,文和信中所言何事?”
“文和建议咱放弃讨袁,立即班师还朝,主持大局,这……咱还想他回朝呢!”
田景对贾诩推崇备至,劝说道:“主公,文和思虑历来周全,主公当慎重考虑。”
董卓也点点头,十分认可田景的说法,只是如今箭已弦上,收回去多少有些不甘。
“文优,你以为文和所虑,如何?”
李儒正打算开战大展身手,好建立不世之功,当即不同意班师回朝。
“主公,文和回去,方为上策,若是主公还不放心雒阳,可命牛辅军回去,如此,当万无一失!”
“对啊!”董卓一拍手,“不如令咱贤婿牛辅回去!一举而解两难!文优妙计!”
说着,董卓将帛书上的首字直接划掉,从新写上牛辅的名字。
……
就在董卓打算进攻定陶的时候,袁绍也在如火如荼的准备第二波攻势。
第二波攻势,袁绍将目标定位北面的蒙县,东面的谷熟县,南面则继续推进鄢县,考虑到渤海王亲自驻扎于鄢县,袁绍打算举大军攻之。
南部战区的计策,一直都是郭图在制订,而且他是随军参军,得到这项任务后,郭图突然想起了渤海王放他离去时说的话。
他会在此地等,那个此地,便是那座山谷。
郭图不由犹豫起来,明知渤海王在那里,要不要再设计谋取一波?
然而有了前两次的失败教训,郭图也很忐忑,毕竟想要在军事上压倒渤海王,这太难了,如今袁军虽然势众,但缺乏骁勇之将。
若渤海王真的践行诺言,而且他相信渤海王一定会,那他便可规避开渤海王的锋芒,这对袁军而言,更加有利,不过如此一来,更多的是将士的功劳。
反之,则直接派军围剿渤海王,号称自己料事如神,将渤海王困于山中,重重包围,至于打不打的过,那是将士的责任,而他已经做到料事如神了,还能怎么追责?
望着舆图,郭图陷入沉思。
时间很快又过去数日,三月下旬,气温复苏,农民们已经开始开垦休耕的土地,为春播做准备,时间也来到袁军二次攻势的发起之日,就在这时,袁绍收到了王允的来信。
信中将阎行占据函谷关,雒阳舆情惶惶一一说明,并将朝中局势也一一道清,如今在朝中,王允也拉拢起了一帮附庸,愿意跟随他摇摆,信的最后,王允还再三建议,建议袁绍放弃与渤海王的一郡国之争,应将目光放在天下大势之上,如今大势在雒阳,得雒阳者,便执天下牛耳。
所以王允之意,是让袁绍放弃和渤海王的争斗,甚至不要理会董卓,而是趁董卓不在雒阳,直取雒阳,镇函谷以治三辅,据虎牢而御董卓。
袁绍看了王允之信,不仅面焕红光,就连耳朵,也在微微发烫。
“子师大才!”他忍不住赞叹道,“快请逢纪和郭图!”
袁绍心中早已将制定好的策略推翻,倾向于王允为他制定的宏图大计之中。
逢纪与郭图前来袁绍军帐,两人都很奇怪,正常而言,两人负责南北两路军的指挥,几乎不怎么碰头,军师部署都是分开商议的,一起叫来,通常是有大事商议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