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此,能听进别人的意见,集思广益,兼听则明,就是个好领导,反之,就会犯错误。刘邦打仗听韩信的,治国听萧何的,战略上听张良的,所以他就成功了。
王林借古喻今,说道:“我之所以有今天,我也得益于你们的帮助。单靠我一个人,又怎么能管理这么大的公司呢?我现在想组建智囊团,也是想拢络更多的高端人才为我所用。但是!”
他微微一顿,引起注意,然后加重语气说道:“公司的决策,还是由我们来做。公司的大小事务,还得靠你们去执行!你们能理解我的心思和想法了吗?”
周伯强道:“我能理解,就是组建一个参谋部嘛!还不是公司内部的,是外面的人组成的。”
邓大宝问道:“需要给他们多少钱呢?那些大佬,可不容易请动。”
王林道:“据我所知,国外那些大企业,他们与智库合作的支出一般占公司销售收入的3%以上,他们会在年初将这种合作纳入预算。”
周伯强和邓大宝都吓了一跳,震惊无比。
邓大宝失声道:“3%的销售收入?我们公司年销售上百亿,那不是得拿出几天个亿来?”
周伯强也是动容:“王总,这可太多了!不划算!”
邓大宝道:“是啊,一年拿出几十万玩玩无所谓,拿几个亿?那太浪费了吧?”
王林听他说出一个玩字,便知道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智囊团的作用。
这也难怪他们,这个年代的人,别说打工的了,便是企业家们,又有多少人知道智囊团?
国内的私营企业,真正的发展起来才几年时间?
九十年代那些叱咤风云、牛气一时的大企业家,都是依靠个人的能力、手段、人脉、资源,再加上几分机会和时运,忽然之间就发了财。越是有钱的人,他们越是自负、骄傲,他们才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呢!
有人成功靠的是平台,有人是因为时来运转,却都当成了自己的个人能力,盲目自信,大肆扩张。
很多企业活不过三年五载,就是亡于这个原因。
而拥有大智慧的人,都能看到自身的不足,能利用别人的长处为自己服务。
王林笑道:“我说的是国外的情况。国内的人才,工资不需要那么高。一个教授,一年工资才多少?”
周伯强道:“那么,我们需要请哪些人来当智囊?”
王林道:“这个我们需要商量一下。公司最需要的当然是经济学家。”
邓大宝道:“经济学——家啊?”
王林道:“对,我们要请,就请那些最有名望的人!这还有一个好处,我们可以借重他们的人脉和资源。”
周伯强道:“咦,你这么一说,我就明白了。”
王林道:“周老总,你有没有认识的大师级人物?”
周伯强想了想,说道:“这个事情,你应该去请教汉民。我知道有一个经济学家,跟他有来往,汉民也经常向他请教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。”
王林道:“此人叫什么名字?”
周伯强道:“好像是叫什么钱教授,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不记得了。我跟他也不是一路人啊!平时没有打过交道。”
王林道:“姓吴?是不是钱颖?”
周伯强道:“好像是这个人。你知道他?”
王林道:“听说过。钱颖跟周领导熟吗?那我得去拜访周领导,请他牵线搭桥。他们这群人,也是有圈子的,我们只要找到了其中一个,再通过他来找其他人,又相对简单了。”
周伯强道:“王总,就算要找,也不能找同一个圈子的人,分开找,可以听取更多不同的意见。”
王林道:“这个建议很好。你们有认识的大拿人物,一定要介绍给我,我亲自去请!”
邓大宝笑道:“王总,这个我就真的外行了,我认识的最大拿的人物,就是你了。”
王林摆了摆手。
周伯强道:“要不多问问大家?人多力量大,总有人认识那些专家、学者呢?”
王林道:“好。那么,成立智囊团的事情,就这么定了!”
邓大宝和周伯强还是很高兴的。
因为王林做这么重大的决定,没有和其他人商量,只和他俩谈了谈。
这说明王林最重视的人还是他俩。
下班以后,王林打了个电话给周汉民。
周汉民中午要出席一个宴会,宴请的对象是东洋来的一个经贸代表团。
这几年间,我国和东洋的关系算是比较缓和的。
很多的日资企业,都是在这个时期进入我国。
王林想约个时间去拜访周汉民。
周汉民道:“王林,有什么事吧?有事就说事,我们之间,不必拐弯抹角。”
王林哈哈笑道:“还是领导懂我。领导,是这样的,我听周老总说,你认识钱颖教授?”
“认识啊,怎么了?”
“我想请领导帮个忙,引见一下,不知道方不方便?”
“那你过来吧!”
“现在吗?”
“老钱中午也要参加宴会,你现在过来,正好跟他见上一面。”
“那太好了,谢谢领导,我这就过来。”
“到锦江饭店吧!”
“好的,领导。”
王林挂断电话,出来看了看几个秘书。
“司晴,你跟我走。”王林说道。
“好的,王总。”司晴起身答应。
郭玲玲看着王林,见他并没有开口,也就没有说话。
王林带着司晴出了门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