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在灭掉西突厥的北庭后,立刻派驻一支五万汉人军队进入北庭,等到将原来北庭的地盘接收完毕后,然后又以西突厥屡次作乱为由,不再册封西突厥的大汗,而是将西突厥控制的西域地区划分成两部分,其中与大唐紧挨的东侧一方被划归到安西都护府,另外西侧的一方则归新成立的北庭都护府管辖。值得一提的是,北庭都护府已经将威海囊括在内。
安西与北庭两大都护府面积广阔,而且生活的也全都是各族胡人,虽然也有少量的汉人,但大都是在这里经商,很少有汉人在这里常住,一般来说,想要在这种地方加强统治,是一件很困难的事。
不过李世民却有一个现成的参考对象,那就是李愔在海外统治各地的经验,虽然大陆之上与海外有所不同,但是只要略加改动,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。
首先,李世民以弘扬教化为名,在安西、北庭、安北三大都护府推行汉化,汉化的方式也几乎照搬李愔制定的那些措施,比如改汉名、说汉语等等,而且同样将异族分成四等,每提升一等都需要有相应的汉语水平。
相比海外诸国,这些大唐周边的国家早就对中原的繁华向往无比,对中原文化也十分倾慕,因此在推行汉化的过程中,大部分人不但没有反抗,反而还为此欢呼雀跃,甚至一些胡族大商人还主动出资,帮助大唐在当地建造学校、修筑道路等。
不过当上面的消息传到李愔的耳朵里时,却让他感到无比的郁闷,想他在倭国、吕宋、林邑等地推行汉化时,又是军队镇压又是利益引诱,手段用尽才让汉化政策推行下去,可是现在看看人家大唐,根本就是一句话的事,所有汉化政策都很顺利的推行下去了。
其实这也不奇怪,一来那些地方在上千年以来,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,二来大唐又的确强盛无比,这些人心中羡慕之余,也从心中渴望成为唐人,所以推行汉化如此顺利也在情理之中。这就是千年文化影响的结果,李愔再怎么羡慕也没用。
不过想要让三大都护府的统治稳定,仅仅推行汉化还是远远不够的,毕竟汉化的影响实在太慢了,没有几十年根本看不到效果。所以李世民又抄袭了李愔的第二招,那就是异地驻军,他将安西与北庭两大都护府的本地军队调到安北都护府那边,帮他看守草原人。然后又将安北都护府的草原军队调到西域去,另外这些异族军队中的军官都是由汉人担任,源源不断的军校毕业生让他不用担心无人可用。
当然了,无论是北方草原还是西域,全都驻扎着为数不少的汉人军队,而且全都是精锐部队,可以保证在发生异族军队叛乱时,能够及时的镇压。不过这些军队也只是暂时,等到三大都护府的统治稳定后,就会逐步减少汉人军队的数量,毕竟在这么远的地方驻扎大军,每年的消耗也不是个小数目。
李世民向李治讲解完安西与北庭、安北三大都护府的形势后,兴奋的脸上却又露出一丝隐忧道:“现在三大都护府的汉化推行都还算顺利,不过因为这是大唐第一次实行汉化之策,所以派去的官员都有些生疏,这也导致在推行过程中,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,虽然现在影响不大,但为父却担心日后随着汉化的深入,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来。”
听到父亲的担忧,李治却忽然灵机一动,然后认真的考虑了片刻后,立刻满脸喜色的开口道:“父皇,儿臣倒是想到一个办法,只是不知道可不可行?”
“哦,雉奴你有何办法?”李世民有些惊讶的道,同时心中也暗自感叹,看来这次让儿子外出游历的决定果然没错,至少这脑子就比以前好用多了。
只见李治嘿嘿一笑,将自己想到的办法讲了出来,而李世民听后却是哈哈大笑,最后更是指着李治道:“雉奴啊雉奴,你竟然连你六哥也算计,也不怕下次见面时他找你的麻烦?”
远在台湾的李愔很快接到李世民送来的亲笔书信,不过当看完信上的内容后,他却一下子皱起了眉头,因为李世民在信上与他商量了一件事,那就是想要与他交换一些官员,而且还要求李愔派出的官员,最好都是有推行汉化经验的官员,因为这些官员都会被派到西域和草原的三大都护府,负责推行汉化的事宜。
对于这件事,李愔自然不愿意,因为他把那些推行汉化的官员交换出去后,换回来的却是一些大唐派来的官员,这些官员对台湾省行政方式并不太清楚,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。而他派到大唐的官员虽然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,但是大唐需要的是他们推行汉化的丰富经验,所以这件事明显是大唐占了便宜。
另外还有一点,那就是李愔派出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员,那么他在倭国等地的汉化政策肯定会受到影响,而且随着那些官员在大唐推行汉化,肯定能带出一帮推行汉化经验丰富的官员,日后哪怕这些官员回到台湾,大唐也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员,所以无论是从哪方面,李愔都吃了亏了。
虽然李愔并不介意在推行汉化的事上帮李世民一把,但那是在他自愿的基础上,可是现在却被李世民提出的这个办法算计了一把,这让李愔感觉有些不舒服。可惜他并不知道,这个办法却是他刚送走的那位九弟想出来的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