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早,唐明就送兄弟四人去念书,唐林最远在县城,唐木是在镇上,唐森唐宝则是去李家村跟着李童生念书。
坐在牛车上,唐林管着森森和小宝背书,他们两人的天资普通,没什么特别突出的,不过这也正常,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,唐林现在能过目不忘也是慢慢练出来的,随后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念书的态度和以前的那些知识了。
可这对堂兄弟,因为没吃过苦的关系,对于念书,态度都比较敷衍,唐林跟唐大海他们提过几次,可次次都无疾而终,要不是这两个小家伙跟唐林亲近,比较听唐林的话,唐林也不会多管。
至于唐木,这几年跟唐林的关系疏远了不少,即使他知道现在家里能那么好,都是因为这个堂弟,可有这样一个堂弟,样样都比自己好,长辈们也都看重他,唐木的心里存在着些不舒服,对待这个堂弟的态度有些别扭,一来二去,唐林也察觉到了,一两次谈话无果后,他也就看淡了,这样的事,只能靠他自己想通。
车上的人一个个少了,最后,唐林也到了,他背起箩筐,跟父亲告别后,走进了私塾,林墨林砚两兄弟早起床在屋子里面看书练字,看到林子,忙走过去,帮忙一起归置物什。
今年私塾里要去参加县试的有五人,除了唐林和林家两兄弟外,还有常秀才的外孙宋慎,今年也才十岁,平日里不常和唐林他们一起,并不熟悉。
另一个就是林家两兄弟的表兄周深了,常秀才觉得他还差些火候,本是不打算让他去的,可他看到比他年纪小的表弟唐林都去了,心有不甘,又怀有侥幸,想要去试一试。
这几年私塾里也出了个秀才,是唐林第一次月考时的第一名贺江,县试府试一次就过,院试考了两次后,取得了秀才功名,而且那时贺江年岁并不算大,可以说是青年才俊了,因这,常秀才的私塾名气更胜,除了孙子常存、外孙子宋慎外,又进来了不少学子,不过唐林他们三个还是住在一起,这几年里也有过争执,可吵完后,感情反而更好了,也是奇事。
至于常先生的儿子,又考了几次落榜后,在儿子常存进学后,他就专心教书,不再去科考了。
因今年要去科考的学生多,常秀才又分了一个小房间,专门给他们讲科考的一些注意要点和内容。
等到唐林他们进去的时候,宋慎正坐在位置上看书,对于唐林,宋慎是有些佩服的,他这般努力的读书,甚至外公还会私下里指导,可月考还是在唐林之下,每次都只能和林墨林砚争第二,虽然唐林说自己占了年纪的便宜,可平日里也未见唐林他们如何用功啊?
三人在位置上坐好后,便互相讨论起昨天晚上做的策论,同一道题,三人各写一篇,互相批改,这是他们长久以来的习惯,可以让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,以后写策论时考虑的更加全面一些。
看着他们你来我往,把对方写的策论说的一无是处,宋慎也走了过去,加入其中,发现这三篇策论每一篇都可以算上佳,不过在他眼里其中唐林的更胜一筹,听着他们互相□□,宋慎总算知道他们的嘴皮子是怎么练出来的了。
周深只比常秀才来早了一步,他今年十八岁,过两年就要到弱冠了,已经懂得了很多事,对于这几个小屁孩自然是看不上眼的,可就是这几个小屁孩,学识都比他要出众,以前还有兴致想带带表弟,可自从唐林来了后,两个表弟就跟他疏远了,他想要凑上去,表弟们也不给他好脸色,被推拒了几次之后,他也就不再去叫了。
又经历了一次月考,时间就到二月了,县试近在眼前,这几次休沐,唐林都没有回去,只是在父亲来县城看望他时,把自己近来的生活说给父亲听,有时又会买些吃食、小东西让父亲带过去,间接地告诉爷爷奶奶自己过得很好,无须担心。
早在出告示时,唐林就已在县衙礼房报好了名,填写好了亲供,因为要写上三代人的姓名,唐林费了不少力气,从上一任村长的后辈那边找到了当初曾祖父母写的手实(在县衙造籍时,填写有姓名和田地亩数由村长保管之物),这才把履历写好,不然连名都报不进。
后面的互结则顺利的多,正好这次私塾里就有五名学生要去县试,互相担保就好了,这点连周深也不会反对,跟他人互结,那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,一旦互结的人有作弊之嫌,轻者禁考,重者没了性命,不管哪一个,唐林都不想承受。
如此之后,唐林想着还得找廪生具结,没想到这时候居然是没有廪生的,只是需要一名秀才作证就好,自己的先生就是秀才,也就不需要另找人了。
也是在这时,唐林后知后觉想起廪生增生附生是在明朝之时,县学府学里的学生过多后才出现的,本朝的学子还没多到这份儿上,果然,还是要多看史书,多找人打听才行,不然什么时候说漏嘴了,那麻烦就大了。
一早,唐林就和林墨林砚他们五人一起在县试考场门口等着入场,他们看见一个垂垂老矣还要科考的学子,都有些惊愕,这才发觉科考之路竟然如此艰难,这样大的年纪,一年一次,那就是几十次啊,却连童生都没考过,一想到自己有可能也会如此,心里一阵不适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