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治水引来的变化
如果站在临河巷河畔观看,就会发现河水比往年要清澈了许多。
暴雨季还是依旧,然而河水汹涌而去,不见漫上河岸。
居民们都说“新政新气象,老天都帮忙”。
只有云泫知道,是官府下了大力治水。
洪水过后,云泫现身县衙,县令心潮澎湃。
在云泫还是少年时,县令刚中进士,远远见过跟在太子太傅身边的云泫。
那时云泫还不到五尺高,身体颇为瘦弱,因被太傅称为天纵奇才,总是被酸臭的读书人嫉妒调侃。
后来云泫领兵征战西北边境,县令才明白,“天纵奇才的意思,就是危难时刻需要你成才,你就成为需要的人才的奇才,一定是万里挑一百年难遇”。
县令惴惴不安的想,“我是不应该让贤?”
云泫也不兜圈子,直接说道,“我前来是为了治水防洪,自己没有经验,只是来参与,不需要编制也不需饷银”。
县令听了不禁热泪盈眶,感叹的说道,“哪个读书人不是胸怀壮志要为民造福,到了榕城,东忙西忙,一场洪水回到一穷二白,归根结缔,治水是长远之大计。”
县令紧急召集水利工程人员,整理县志,查经阅卷,研讨商榷,又到民间探访咨询,订下初步的策略。
采用了乘势利导、因时制宜的原则,谨遵明令的治水三字经“深淘滩,低作堰,六字旨,千秋鉴,挖河沙,堆堤岸,砌鱼嘴,安羊圈,立湃阙,凿漏罐,笼编密,石装健,分四六,平潦旱,水画符,铁椿见,岁勤修,预防患,遵旧制,勿擅变”和八字真言“遇湾截角,逢正抽心”。
云泫听湘菀讲过这三字经和八字真言的意思,湘菀这样说,
“深淘滩,低做堰,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,筑堰有一定高度,高了进水多,低了进水少,都不合适。”
“遇湾截角,逢正抽心,岁修时遇河流弯道,在凸岸截去锐角,减缓冲势。遇到顺直的河段,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,集中主流,使江水安流顺轨,避免泛流毁岸。”
湘菀曾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夏令营里去参观过都江堰,博物馆里就是这么陈列着这些教条的。
百姓们不知道而县令和于家是知道的,湘菀在河流上游种植了几百万株沙枣树,当地官府不仅免税还提供劳役帮忙种植采播。
为什么种沙枣树?当然是,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
那时恰逢太后的生辰又到,于氏费尽心思备贺礼。
她正发愁,“去年绣了屏风,今年送个什么才好?太后去年已经办了绣展,今年肯定不会征集绣品,真是令人为难”。
湘菀想起邓小娘子送来的门帘子,心想,”这样的东西在江南算是稀罕物,送礼不就得独出心裁?”
她对于氏说,“你瞧我这沙枣帘子如何?我听说甘肃宁夏一带土地贫瘠百姓困苦,很多家里的娃娃去戈壁滩采沙枣换铜板,一副这样的帘子能养活一个娃娃好几年嘞”。
于氏听了,用手搓摸着小指甲盖大小的枣核,眼里泛起盈盈泪花。
她见枣核坚硬,纹路秀美,挂在门口摩挲有声,随风摇曳起来像波浪一样荡漾,不禁看得直了眼,心中有了思路。
她带着湘菀亲自去了一趟邓家,取了一桶沙枣核回来,泡了三四天,枣核得核心已经软的可以让绣花针穿过去,于氏真的一颗一颗的串起帘子来。
湘菀见于氏力弱,用顶针费力,沙枣又小,有时候不小心滑了手,刺出大滴的血,唬得胆颤心惊,这要是伤了手,自己会不会成为历史的罪人?
于氏却不介意,在嘴里嘬一嘬,继续串,也不准湘菀和邓小娘子帮忙。
不久后,帘子穿好了。
于氏把帘子并整齐,松的地方拉紧以免有空隙,紧的地方放松以免揪得打弯,用框架固定好,绘了鹤鸣九皋在上面。
邓小娘子请了匠人刷了三遍桐油,在帘子顶上用了精雕细琢的紫檀木做横杆,两头雕刻了拳头大的貔貅。
帘子底下串了颜色与鹤羽搭配的烟紫墨玉珠子,有玉石坠底帘子才垂顺不会随风到处飘,专门挑了剔透的玉石,在阳光下会有一排细细的光影。
云泫帮于氏把湘菀讲的故事写成了一片声文并茂的文章,用鎏金的帖子封好。
文章和帘子一起被送到孙氏绣坊,又传到了太后手中。
太后见物读文,为西北小儿们的困苦感动得大泣,说道,“把门帘挂在我的寝宫,我要天天看着,记着还有百姓在受苦受难!”
一时,宫廷上下以挂沙枣核帘子为荣,皇后妃子纷纷为西北捐财捐物。
城里的贵族立刻追风,家中厅堂必挂沙枣核帘。
普通人家也会买了沙枣核自己来串,那么贵的东西,何必去买,家里的老小每天能穿一串。
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,商贩们见到重利,成群结队得马车拉着沙枣东行,弄得西北供应不足。
当地居民见有利,开始大面积种植沙枣。
沙枣育种有律可循,播前可用温水浸泡三天,捞出后与马粪混和放在向阳处保湿催芽,待三成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。
沙枣育苗可用大田式条播,行距十寸,播种深度两寸,每米常播种沟播种百粒,每亩下种四十斤左右,播后覆土,六月上旬间苗,苗距三寸,每亩保苗四万株,当年生苗高两尺厘米,可出圃造林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