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康,城内一片萧瑟,酒肆、乐坊内昔日繁华景象不再,路上行人匆匆,街头巷尾,零星分布着一些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兵,每个人都是面色凝重。
城墙角下,许多人正靠着城墙打盹,他们年纪、衣着各异,有老有少,一个挨着一个依次排开,手里拿着木棒、扁担甚至石头。
这些人中间,有的穿着道袍,甚至还有许多人光着头、穿着僧袍,和其他蓬头垢面、身着破烂布衣的人形成鲜明对比。
道士、和尚甚至还有女尼,和其他建康百姓一道,被官府征召守城,而官府之所以如此行事,是因为北虏已经兵临建康城下了。
上月底,官军水师大败,江防形同虚设,聚集江北的周军随后开始渡江。
三月二十二日,周军于采石矶击败官军残余水师,随后攻占南岸重镇采石;消息传来,天子召集群臣朝议,于次日宣布内外戒严。
以骠骑将军萧摩诃、护军将军樊毅、中领军鲁广达并为都督,又以近臣施文庆、孔范为监军,主持建康防务,散骑常侍皋文奏领步兵镇南豫州,而南豫州水军则增援建康。
同时征发建康城中百姓,连同僧、尼、道士都要服兵役。
三月二十八日,周军攻克京口,至此采石、京口两处要地尽失,建康被周军两翼夹击,形势恶化。
三月三十日,周军攻克姑孰,随后分两路进逼建康,沿江陈军纷纷溃散投降,周军将领释放降兵,分给粮食将遣返,并让这些人带着敕书回去四处宣扬。
四月一日,周军主力渡江,合步骑三万屯于建康西南方向的新林,消息传来,建康一片恐慌。
集结于建康的陈军逾十万,城中粮草充裕,百姓亦愿为国效力,诸将纷纷请战,天子却不做任何答复也不做任何调遣,战机渐渐失去,导致周军从容合围。
敌军兵临城下,结果官军却按兵不动,这让建康百姓难以理解,许多人觉得情况不妙,但也有人觉得无需惊慌。
“你们呐,就是见识少,北虏又不是第一次围建康,结果呢?还不是灰溜溜滚了?”
“可是,可是北虏此来,我们怕是难以抵挡...”
“怕什么?怕什么?想当年,我和你一般年纪,也是被官府征发守城,当时啊,看着城外的北虏大军,吓得木棍都拿不稳...”
某处城墙脚,一名老汉正在给街坊邻居鼓劲,说起当年自己的经历来,他们都被征发来守城,面对着恶化的局势,许多人都惶惶然。
三十三年前,当时建康还是梁国都城,国家还没从侯景之乱的破坏中恢复过来,齐国趁火打劫,背约派兵南犯直取建康,马步军兵力逾十万,气势汹汹。
梁军主动出击,连番击败齐军,双方拉锯战持续到五月,齐军仗着人多势众强行渡江。
镇守建康的梁国名将陈霸先不慌不忙,分兵据守建康周边各处要地,诸将奋勇杀敌,打得齐军方寸大乱,奈何对方兵马实在太多,最后还是被其逼近建康。
齐军的游骑甚至在建康城外游荡,使得城内一片惊恐。
“我跟你们说,那时候啊,我可是在城头看得明白,北虏骑的马,比一般的马都要大上许多,跑起来飞快,一下子就窜到城下了。”
“他们的箭射得又远又准,城头上有不小心的,被一箭射中面门,当场就不行了。”
有人听到这里,紧张的问道:“那后来呢?官军...哎,官军,官军那时怎么不射他们呢?”
“哪里射得中!”
老汉的声音忽然大起来,双臂挥舞,继续讲起他亲历的战斗场景:“北虏骑在马上,灵活得紧,官军在城头射箭,他们就在马背上翻跟斗,把箭都躲了!”
北人擅长骑马,就如同南人擅长舟船,老汉把齐军游骑的本事说得神乎其神,也没多少人质疑当年那些齐军如何在马背上翻跟斗。
“这些北虏,马上本事了得,可那又怎样?官军到后面还是把他们打退了!”
“他们也是人,累了要休息,饿了要吃东西,官军坚壁清野,他们只能吃自己从江北带来的粮食,而官军就把他们的粮道断了!”
“在建康城下待不住,北虏只能往江边靠,结果官军夜袭,将他们的粮船抢了,这下,呵呵...”
“没了粮食,北虏只能撤退,可又不死心,到了六月,集结了更多的兵马再次南渡,一直打到建康城外。”
“那后来呢?”听众们十分紧张,就想知道官军(梁军)是如何击退北虏的。
“后来?北虏到了幕府山,官军不理他们,而是抄后路又抢了他们的粮船,北虏没粮食吃,就只能杀马驴充饥,眼见着熬不住,就狗急跳墙...你说他们跳到哪里去了?”
旁听的人中许多不过二、三十来岁,当年还只是小孩儿,甚至还没出生,哪里知道狗急跳墙的北虏(齐军)跳到哪里。
“他们翻过蒋山,到了玄武湖西北侧,占了北郊坛!”
“啊,那不是就在城外不远处了?”
“那当然,可官军也没被吓到,直接到北郊坛和北虏对峙,还抢了高处立寨,就在这时,下起了大雨,一下就是大半月,让北虏叫苦不迭。”
“你们想想啊,大雨下了那么久,低洼处肯定积水成塘,那些北虏不知道南方雨天的厉害,立寨选了低洼的地方,结果就倒了大霉,被水泡得双脚发烂,睡在泥泞里,粮食又没了,那叫一个惨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